
这地方建电站?疯了吧,跟往无底洞里砸钱有什么区别?
外媒记者第一次站在库布齐沙漠边缘,看着那片黄沙,估计心里就是这么嘀咕的。毕竟,这片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别说搞建设,连活下去都是个难题。
很多人对沙尘暴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2000年左右的北京。早上一睁眼,窗外不是蓝天,是一片昏黄,空气里都是土腥味,张嘴就能啃一嘴沙子。那时候,春天出门不戴口罩,是对自己呼吸道的残酷考验。北京尚且如此,那些被沙漠直接堵在家门口的村子,更是苦不堪言。庄稼被埋,水井被堵,家搬了又搬,最后发现,除了背井离乡,竟无处可逃。
不治沙,不行。
怎么治?我们老祖宗的办法,也是最直观的办法——种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第一批治沙人就扛着树苗走进去了。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些先进设备,全靠一双手、两只脚。人扛着苗,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沙子里,几里地外去挑水,一担水浇一棵苗,肩膀磨破了皮,汗水滴进沙里,瞬间就没了踪影。
后来,就有了气势恢宏的三北防护林,一道横跨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几十年的努力,效果当然有。一些流动的沙丘被固定住了,风沙确实小了。可越往沙漠深处走,这招就越不灵。西北那鬼天气,温差巨大,风又硬,种下去的树苗,活下来得靠运气。就算活了,浇水就是个天文数字,一亩林子一年砸进去两千多块,纯靠国家补贴。
钱烧得快,树长得慢,更关键的是,这片林子除了挡沙,带不来一分钱收入。治沙人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光靠一腔热血和国家拨款,这事儿能干一辈子吗?得让沙漠自己‘吐’点钱出来才行。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产业出了点麻烦。那时候中国的光伏产业踩上了风火轮,发展迅猛,结果跑太快,一下产能过剩了。大批崭新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出来就直接进了仓库,堆在那里吃灰。
一边是急着要钱才能续命的治沙工程,一边是堆在仓库里急着变现的太阳能板。谁能想到,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居然能凑成一对儿?有人脑洞大开:沙漠里别的不多,就是太阳光管够,拿来建光伏电站不是正好?那些电池板往沙上一铺,还能挡风、遮阳,减少水分蒸发。
这不就是把治沙和发电捆一块儿了吗?
说干就干,地点就选在了老大难的库布齐。这里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简直是光伏电站的天选之地。当然,风沙这个老对手不会轻易认输。为了不让设备被沙子活埋,工程师们搞出个三级防护法:最外围,用两米高的芦苇扎成墙,先卸掉风的力道;中间,用麦草铺成一米见方的格子,把流沙牢牢锁在原地;最里面,才是离地架起的光伏板阵列。
结果,奇迹发生了。沙子被管住了,光伏板底下居然开始长出了绿草。如今,这片沙漠蓝海的总装机容量,已经悄悄达到了4.5亿千瓦,是三峡大坝的整整20倍,顺带着还把70万亩的沙漠给治理了。
电是发出来了,可新问题又来了。用电大户都在三千公里外的东部沿海,要是用普通电线送过去,送到地方估计一半都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配套建了三座光储升压站,先把电存起来,然后把电压瞬间拔高,像开了超级快递模式,损耗极大降低,清洁的绿电就这么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长三角。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事儿的连锁反应。以前的牧民,收入看天吃饭,现在经过培训,穿上工服,成了光伏电站的运维员,检查设备,擦拭面板,每个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翻了好几倍。生态也肉眼可见地变好了,有了草,就来了野兔,有了兔子,鸟也多了。
一开始,国外不少人都在看笑话,觉得这事不靠谱。美国当年在西部沙漠搞光伏,因为担心影响沙漠龟生存被叫停;日本和法国的项目,也因为成本和各种争议不了了之。可中国硬是把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干成了。2017年,库布齐的实践甚至被写进了联合国宣言。
现在,连卡塔尔这样的中东土豪都找上门,请中国企业去帮他们建设沙漠光伏电站。看来他们也明白了,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局面里,找到那个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点。
我们跟这片沙漠缠斗了几十年,从最开始的严防死守,到现在的变废为宝,思路一变,曾经的不毛之地,竟也成了能生金蛋的宝地。这里面藏着的,可能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你觉得呢?
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