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24年5月卫星图中那艘在大连船厂成型的庞然大物引发全网猜测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已不仅是一艘军舰,而是民族复兴的‘海上引擎’?从1985年拆解墨尔本号‘偷师学艺’,到瓦良格号锈迹斑斑中重生为辽宁舰,再到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飞跃——中国航母之路正是‘从零到核动力’的逆袭史诗。如今第四艘航母或将搭载歼-35与核动力系统,但最激烈的争论竟是它的名字:用省份延续传统?用长城象征防御?还是破例以钱学森致敬科技突破?命名背后,实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何种价值观的选择。这艘船,终将成为我们共同期待的‘海上丰碑’。
主持人:大家好呀!欢迎再次蹲到我们的节目,我们带着新一期节目走来了!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来聊聊那个让全网都在猜名字的大家伙——中国第四艘航母。你最近刷到那些卫星图了吗?我第一眼看到那船体轮廓,真的有点起鸡皮疙瘩,这玩意儿真在咱们自己船厂里一点点长出来了,对吧?你当时第一反应是不是也觉得:哇,这国家实力的象征,真不是说说而已? 嘉宾:说实话,我看到那张2024年5月的卫星图时,手都抖了一下。舰体成型,旁边还摆着歼-15和直-8的模型,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你:我们不光在造,还在模拟怎么用嘛!但你得知道,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你还记得咱们第一艘辽宁舰是哪年入列的吗?2012年,整整十二年前了。从那时候到现在,咱们走的每一步,都是从零开始啃下来的。 主持人:对对对,2012年辽宁舰入列,那会儿我还专门去搜了新闻,感觉像看科幻片。但你说‘从零开始’,我得问一句:咱们最早是怎么摸到航母门道的?总不能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个图纸吧?你当时第一反应是不是也觉得:这玩意儿得靠买? 嘉宾:哈哈,你猜对了!说真的,咱们最早是靠‘拆’出来的经验。1985年,从澳大利亚买回那艘墨尔本号,就为了拆解学习。你想想,就像你买个乐高,拆开看人家怎么拼的,然后自己试着搭。后来又引进了明斯克号和基辅号,也是拆、看、记、改。直到1998年,从乌克兰搞到那艘没建完的瓦良格号,这才是真正的转折点。你猜怎么着?运回来的时候,船体都锈得不成样子,咱们硬是花了十几年给它‘整容’,最后2012年才正式服役,排水量6万吨,滑跃起飞,主要干训练。说白了,就是先练手,再上真刀真枪。 主持人:等等,我得确认一下,你说‘滑跃起飞’,是不是就像滑雪跳台那种,飞机自己冲上去然后飞出去?那跟现在福建舰那种平直甲板加电磁弹射,差别是不是特别大?我听说福建舰是8万吨,2022年下水的,对吧?那第四艘呢?是不是更猛? 嘉宾:没错,滑跃起飞就像你从坡道上冲出去,飞机得自己加速,载重受限,效率也低。福建舰就不一样了,平直甲板+电磁弹射,说白了就是用磁力把飞机‘甩’出去,载重更大,起飞更稳,效率翻倍。2022年6月17日下水,排水量8万吨,这已经是咱们技术的顶峰了。至于第四艘,目前在大连造船厂,2024年5月卫星图显示舰体成型,专家猜可能是核动力,排水量8万吨以上,甚至可能搭载歼-35和空警-600。你想想,这要是真成了,咱们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作战,就真不是口号了。 主持人:哇,核动力?那不就是永不熄灭的发动机吗?续航能力直接拉满,能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甚至北极待着不回家?这听着就有点科幻。不过话说回来,这艘航母的名字到底叫啥?网上都吵翻了,你是支持‘北京号’还是‘上海号’?或者‘长城号’?我前几天还看到有人说叫‘钱学森号’,你觉不觉得有点太个人化了? 嘉宾:说实话,这命名问题真挺有意思的。按《海军舰艇命名条例》,航母得用省份命名,辽宁、山东、福建都是这么来的。所以‘北京号’‘上海号’‘广东号’‘浙江号’都是热门候选。北京是首都,象征国家意志;上海是经济中心,代表现代化和全球影响力;广东和浙江则是改革开放前沿,体现经济活力。但你也知道,现在大家不满足于‘省份’了,有人提议‘长城号’‘黄河号’‘长江号’,甚至‘钱学森号’‘袁隆平号’‘莫言号’。你觉不觉得,这其实是在讨论:我们到底想让这艘船代表什么?是地理,是文化,还是人物? 主持人:我懂你的意思。你说‘长城号’,那不就是象征咱们的坚韧和防御?‘长江号’代表生命力和延续?‘钱学森号’则是科技的象征?但问题是,用人物命名会不会太个人崇拜?我有点担心,这跟咱们的传统有点冲突。你觉不觉得,这其实是个‘传统vs创新’的拉锯战? 嘉宾:坦白讲,你说得对。用人物命名确实有风险,毕竟咱们海军传统上不这么干。但你看美国,尼米兹号、福特号,都是人名。所以这不是不能破例,关键是看怎么平衡。比如‘钱学森号’,代表科技突破,特别适合可能用核动力的第四艘;‘袁隆平号’,象征民生和和平,体现咱们不光要打仗,还要守护世界粮食安全;‘莫言号’,则是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咱们的自信。但你得承认,这会让命名更有人情味,也更容易让年轻人共鸣。不过,最终决定权在官方,咱们现在讨论的,都是‘可能’和‘猜测’。 主持人:嗯,我同意。咱们得划个边界,讨论只能基于公开信息,不能瞎猜军事机密。你说得对,命名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选择。但话说回来,这艘航母对咱们普通人有啥意义?总不能光看着热闹吧? 嘉宾:好问题!其实,这艘航母不光是军舰,它是个‘国家名片’。从辽宁舰到第四艘,咱们从拆解学习到自主建造,再到可能的核动力,每一步都是技术飞跃。它意味着咱们能守护南海、印度洋的贸易航线,能参与国际维和,能展示中国力量。你想想,2030年代咱们可能有5-6艘航母,这不光是海军的事,是整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更安全的海上通道,更稳定的国际贸易,甚至更自信的国际形象。说白了,这艘船,是咱们民族复兴的‘海上引擎’。 主持人:听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这艘航母的名字,不管叫啥,都得承载咱们的期待。是‘北京号’的庄重,‘上海号’的现代,‘长城号’的坚韧,还是‘钱学森号’的科技?每一种选择,都是咱们对未来的想象。你觉不觉得,这就像给新生儿取名,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嘉宾:完全同意!而且你得知道,这艘航母的命名,可能会影响后续舰艇的命名规则。比如,如果用‘长城号’,那以后的航母可能都用文化象征;如果用‘北京号’,那省份命名的传统就延续下去。这不仅是名字,是咱们海军发展的‘路标’。专家说,建造进展顺利,名字和细节很快会公布。所以,咱们现在聊的,都是在等官方揭晓那一刻的‘前奏’。 主持人:哈哈,那我得提前恭喜你,等名字公布那天,咱们节目肯定得再开一期,专门聊‘命名背后的故事’。不过在那之前,我得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最期待这艘航母的哪个部分?是核动力?是电磁弹射?还是它最终的名字? 嘉宾:说实话,我最期待的是它‘服役’的那一刻。因为那意味着,咱们从‘能造’到‘能用’,从‘学习’到‘引领’,真正完成了海军的转型。至于名字?我猜官方会选一个既能体现传统,又能代表未来的方案。比如‘北京号’,既有首都的分量,又有全球的视野。但不管叫啥,这艘船,都会是咱们民族自豪感的‘海上丰碑’。 主持人:说得太好了!谢谢你花时间陪我聊这么多。关注不迷路,更多精彩内容在路上。咱们下期见!
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