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马家军,熟悉历史的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那个罪恶累累、恶名昭著的马步芳军队。
1936年底,一支被称为“西路军”的红军部队挺进河西走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征征程。约有两万多名士兵的西路军,在途中遭遇了马家军的层层围追堵截。
由于西路军在装备和弹药方面极度匮乏,且随行非战斗人员众多,加之对地形不熟悉,面对熟悉当地地理、擅长骑兵突袭的马家军,他们的损失异常惨重,战斗力大幅削弱。
与马家军激烈交战过程中,西路军伤亡惨重,超过7000人战死,另有12000余人被俘,几乎全军覆没,成为历史上罕见的惨痛败绩。
展开剩余88%被俘人员中,竟有6000多人遭遇马家军残酷屠杀,这一数字占被俘总数的一半以上。马家军对待俘虏的残暴行径令人发指,充分揭示了他们血腥残忍的本性。
这场惨痛事件发生后,我军一提及马家军,便充满了痛恨与愤怒。
1949年,彭德怀元帅亲自率军剿灭马家军,但出人意料的是,1950年,马家军残余势力竟再次兴风作浪,发动叛乱。
西北地区的马家军被划分为“青马”和“宁马”两个派系。
“青马”由马步芳与马步青兄弟领导,主要活动于青海地区;“宁马”则由马鸿宾和马鸿逵兄弟掌控,势力集中在宁夏。
这两支马家军均源自民国初年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虽统称为马家军,却是两个独立运作、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的势力集团。
马步芳兄弟与马鸿宾兄弟合称为“西北四马”,是这两大派系的主要领导者。
正是以马步芳为首的“青马”部队,在河西走廊对红军西路军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导致西路军全军覆没,并残忍屠杀6000多名被俘人员。
马家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当时南方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军队忙于镇压内乱,无暇顾及西北,导致西北爆发回族叛乱。
由于清朝八旗军队腐败无能,战斗力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允许地方官员自筹军费,组建“准私兵”,以应对各地叛乱。
正是在此政策下,曾国藩于湖南组织了湘军,幕僚李鸿章则在淮河流域建立了淮军,这两支队伍后来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力。
而针对西北回乱,清政府同样采取类似措施,招募地方部队镇压叛乱。
马占鳌最初起兵参加回乱,还曾击败曾国藩派去镇压的湘军。但随后他投降清廷,转而成为清政府镇压回乱的主要“准私兵”,这支部队便是马家军的雏形。
由于马家军驻扎在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极高的西北边疆地带,清政府对该地区管理薄弱,回乱平息后,马家军得以保留。
与湘军和淮军不同,后者最终纳入清朝正规军编制,而马家军一直由马占鳌家族掌控,保持独立。
随着时间推移,马占鳌家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西北地区由马海宴领导的“青马”与马千龄领导的“宁马”占据,两派随着清朝崩溃演变成割据地方的军阀势力。
在北洋政府时期,尽管各路军阀激烈交战,但“青马”与“宁马”因地处偏远,战事未能波及西北核心地带,未深度参与全国大规模军阀混战。
“青马”首领马步芳性格直率粗暴,以凶狠著称;而“宁马”头目马鸿逵则狡猾奸诈,善于用计谋。两人的风格迥异。
在冯阎大战和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因势依赖马鸿逵地盘,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花钱“买平安”,遭受马鸿逵多次敲诈勒索。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和阎锡山战败,归顺国民党政府,“青马”与“宁马”也在政治形势的驱动下名义上归附蒋介石。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延安时,马步芳与马鸿逵保持观望态度,直到1936年蒋介石准备对延安发动大规模攻势,双方态度发生转变。
当时蒋介石加大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部署,激化地区紧张局势,也成为日后“西安事变”的导火索。
面对蒋介石的压力,“青马”与“宁马”两派因形势所迫,转而倒向国民党阵营。
而红军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企图建立根据地,直接触及“青马”利益,马步芳带领部队发动攻击,残酷屠杀西路军,将自己彻底置于共产党军队的对立面。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仍期望利用“青马”与“宁马”作为国民党在西北的重要势力,以牵制陕甘宁解放区。
然而,马步芳与马鸿逵始终以军阀割据利益为重,二者间矛盾严重,缺乏合作,导致他们长时间未对解放区发动有效攻击。
不论“青马”、“宁马”如何表态,解放军都不会放松对他们的打击,特别是对当年对西路军犯下滔天罪行的“宁马”,徐向前元帅每提及都恨之入骨,誓要彻底消灭他们,为死难将士讨回公道。
时间来到1949年8月,解放军在多个战场连连获胜,开始集中兵力剿灭马步芳与马鸿逵的势力。
徐向前元帅早有计划亲自指挥这场战役,誓报西路军血海深仇。遗憾的是,正当毛主席下令全面剿灭马家军时,徐元帅因病卧床,无法执掌战斗指挥。
最终,剿灭马家军的重任落到经验丰富的彭德怀元帅肩上。
彭德怀虽是老将,但面对擅长骑兵突袭的马家军,首战也曾受挫。幸而他机智应变,最终与马家军战成平手。
对彭德怀而言,这样的局面等于失利。他深刻体会到毛主席为何一再强调要高度警惕马家军,特别是残暴凶狠的马步芳领导的“宁马”。
马家军的战斗力远超一般军阀,甚至连国民党正规军在面对“宁马”时也处于劣势。
这与马家军独特的人员构成有关。
马家军的招募机制十分严格,要求将领和士兵必须满足“甘、河、回、马”四大条件:
一是必须是甘肃河州本地人,依托地缘关系形成紧密的乡里亲情;
二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以强化宗教信仰的凝聚力;
三是姓马的族人,构筑血缘和宗法纽带。
在这种制度下,“宁马”军队内部形成极强的认同感和团结精神,战士间荣辱与共,彼此紧密联系。
这使得“宁马”军队具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铁血精神,转化为极其顽强的战斗力。
充分了解马家军的威胁后,彭德怀还特别告诫部队,将马家军视同日本鬼子,绝不允许有丝毫松懈。
针对马家军骑兵擅长开阔地机动作战的特点,彭德怀采取避开平原正面对抗,转而重点进攻他们据守的城市,同时派兵钳制外围骑兵。
战略上,他集中优势兵力直指“宁马”核心城市兰州,制定了著名的“三围一放”战术。
他特意留出面对黄河的一道缺口,意在引诱马家军放弃兰州城的顽抗,选择向西宁方向撤退。
而在马家军逃亡路线中,早已布设伏兵。
果然如彭德怀所料,马家军为了保存实力选择撤退,却在途中被解放军伏击,伤亡惨重。
部分残兵在试图渡过黄河时再次遭遇伏击,损失更加惨重。
兰州一战,彻底击溃了“宁马”的主力部队,随后彭德怀指挥部队继续向“青马”与“宁马”残余势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