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朝鲜雪夜,炮火把天空都映红了。
志愿军117师政治部主任吴书正带着战士们往前冲,突然"轰"的一声,弹片直接扎进了他的胸口。血哗啦啦往外冒,把雪地都染红了。就在这节骨眼上,江苏老家的产房里,他媳妇何赋亭刚生完孩子,小丫头片子正哇哇大哭呢。
这头哈尔滨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可犯难了。何赋亭非要钻进墓穴里坐着,说是要给丈夫"暖穴"。大伙儿都傻眼了,这大冬天的,零下三十多度,这不是找罪受吗?可这倔娘们儿愣是带着孩子钻进去了,一坐就是大半天。后来才知道,这是北方的老讲究,怕亲人在下面冻着。
吴书这哥们儿打小就是个文化人,在江苏灌云当教书先生。那会儿学生们都爱听他讲课,谁成想抗战一爆发,他粉笔一扔就去参军了。战友们都说:"老吴打仗不行,做思想工作可是一把好手。"确实,从新四军干到志愿军,他带的兵个个嗷嗷叫。
入朝前媳妇正怀着孕,家里还有俩半大孩子。可国家一声令下,他二话不说就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那会儿,最惦记的就是给家里写信。第一封信里还装模作样说"要以国家为重",转头就让寄牙刷来。第二封信更逗,一边说打了胜仗,一边抱怨战壕里虱子多得能开动物园。
最绝的是最后一封信,字里行间都是对未出生孩子的牵挂。"你快生了得请个保姆""记得多休息",絮絮叨叨跟个老妈子似的。谁曾想这封信寄出去没几天,他就在横城战役中牺牲了。那场仗打得惨啊,117师硬是顶着美军飞机大炮往前冲,最后歼灭了三千多敌人。
哈尔滨的冬天能把人冻成冰棍儿,可何赋亭带着孩子往墓穴里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小儿子冻得直打颤,问她:"爹在下面冷吗?"她抹了把脸说:"不冷,娘在这儿呢。"其实她心里跟明镜似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可就是舍不得让他在下面挨冻。
现在去哈尔滨烈士陵园,还能看见吴书的墓碑。他闺女吴慧琳说,虽然没见过父亲,但总觉得他一直在天上看着他们。抗美援朝那会儿,像吴书这样的烈士有十九万七千多人。有的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就埋在异国他乡了。
说来也怪,当年那些枪炮声早就听不见了,可这些故事却像长了腿似的,在老百姓中间传了一代又一代。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当兵的也是普通人,有老婆孩子,会想家,会怕冷。只不过到了关键时刻,他们选择了把命豁出去。
那会儿打仗的条件是真苦。零下四十度的天气,战士们穿着单衣跟美国人干。枪栓冻住了用尿浇,炒面就着雪往肚子里咽。可就是这么帮人,硬是把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现在想想,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吴书留下的五封家书,现在成了他们家的传家宝。信纸都黄了,可那些字句还跟刚写上去似的。特别是最后那封,明明满纸都是思念,结尾偏偏要嘴硬:"为了革命事业,个人算个啥?"这话现在听着可能有点老套,可放在当时,那就是他们的心里话。
要说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那个"暖穴"的事。按说人都没了,还在乎墓穴冷不冷?可何赋亭偏不,非得亲自去暖一暖。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老理儿:活着是一家人,死了也得在一块儿。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这是迷信,可那份心意,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这些年总有人问,打仗到底图个啥?看看吴书们留下的家书就明白了。他们没想过要当英雄,就是觉得国家有难,该上就得上。就像老百姓常说的: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这话听着简单,可要做到,那得拿命去换。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
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