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因其电商平台广告中出现“花生在树上结果”的低级常识性错误,瞬间引爆社交媒体。这并非一起简单的乌龙事件,而是对所有在AI浪潮中狂奔的企业敲响的警钟:当技术狂飙突进,人类的常识与责任是否被抛诸脑后?
事件的荒诞性令人咋舌:一款名为“四粒红花生”的产品宣传图,竟将花生果实描绘成高挂枝头,而非其固有的地下生长方式。更离谱的是,另一张图片中,花生地被误植为玉米地,收割机在其中“收割花生”的场景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这些公然违背基本生物学常识的画面,迅速引发了消费者铺天盖地的嘲讽与质疑。良品铺子于8月28日迅速致歉,承认系工作疏忽错误使用了AI生成图片,并承诺已下架问题素材、全面核查宣传材料并升级审核机制。然而,这起看似偶然的“翻车”,实则揭示了企业在AI内容生成浪潮下,内容审核机制的深层漏洞,其品牌声誉与潜在经济损失,远非一次轻描淡写的致歉能轻易弥补。
“三张图损失百万”,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品牌声誉受损的保守估算。在信息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一次低级错误足以在短时间内侵蚀品牌多年积累的信任。良品铺子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已然承压,营收同比下降27.21%,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达9355.31万元。虽然“花生上树”事件发生在半年报发布之后,无法直接归因于此,但品牌声誉的负面冲击无疑雪上加霜,可能进一步加剧其销售下滑和市场份额流失。据品牌危机管理专家指出,一次严重的公关危机可能导致短期销售额下降10%-30%,品牌价值受损恢复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例如,2025年初某知名茶饮品牌因AI“洗稿”造谣事件,部分区域门店单日营业额同比下降超20%。良品铺子此次事件,不仅面临《广告法》中虚假宣传的法律风险,更可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缺乏常识”、“不严谨”的负面烙印,这笔隐性成本和长期影响,才是真正的“百万代价”。因此,构建一套严谨的企业级AI素材审核SOP框架,从常识库搭建到人机交叉验证,已成为企业以最低成本规避此类舆情风险的当务之急。
常识库:AI审核的“智慧之源”与“底线”
首先,构建“常识知识图谱”是AI审核的基石,也是企业在AI时代必须坚守的“智慧底线”。AI模型在“文生图”方面虽然能做到视觉逼真,但其底层逻辑是基于海量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拼接,而非真正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和常识。当用户提示词缺乏明确的常识约束时,AI便可能生成“长在树上的花生”这类“怪诞”作品。这并非AI的“幻觉”,而是其在响应用户指令与确保信息准确性之间预设失衡的必然结果。
企业应为此投入,建立特定领域的常识库,将其与AI审核系统深度融合。具体而言,这需要一个多维度、动态更新的知识体系:
基础科学常识模块: 涵盖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普通常识。例如,为“花生”词条关联“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豆科植物”等属性;为“水”关联“无色无味”、“沸点100℃”等。这部分知识应尽可能全面,并引入外部权威知识图谱API(如农业科学数据库、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交叉验证。行业专业知识模块: 结合企业自身产品线的特点,由行业专家和品控团队共同参与,对关键产品属性、生产流程、原材料来源、使用场景等进行知识标注和结构化。例如,对于食品企业,需明确各类食材的生长环境、加工方式、营养成分等;对于工业产品,则需涵盖其工作原理、安全规范等。文化与社会常识模块: 包含地域文化禁忌、社会公序良俗、流行文化梗等。AI在生成内容时,往往难以理解这些隐性规则,容易触犯文化敏感区。通过构建这一模块,可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或冒犯。
这个常识库应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通过语义网络将概念、实体及其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可供AI实时比对的“常识防火墙”。这笔初期投入,远低于品牌价值受损带来的长期损失,更是企业在数字时代维护品牌声誉的战略性投资。
人机交叉验证:效率与精准的“双螺旋”
其次,实施多层级“人机交叉验证”是提升审核准确性的关键防线,也是实现效率与精准“双螺旋”上升的必由之路。完全依赖AI审核存在固有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语义细微差别、文化敏感性或复杂常识判断时。良品铺子事件恰恰暴露了AI生成内容的最终把关环节失灵,将AI的“无知”直接暴露在公众面前。
企业应建立“AI初筛 + 人工精审 + 专家复核”的三层审核机制,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审核长城”:
AI智能初筛(第一道防线): AI作为第一道防线,可设定高风险识别阈值,对图片、文本、视频等内容中涉及产品核心信息、自然科学、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等敏感内容的元素进行快速扫描和预警。例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出“非典型生长环境”(如花生在树上)、“异常生产工具”(如收割机收花生)、“不符合品牌调性的元素”等。同时,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案中的关键词、句式进行风险评估。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大幅提高审核效率,将大部分合规内容快速放行,并精准标记出潜在风险点。人工精细化复核(第二道防线): 随后,由具备行业知识、常识判断力及品牌价值观的人工审核员,对AI标记的“高风险”内容进行100%精细化复核。他们不仅要检查AI识别出的问题,更要运用人类的直觉、经验和对语境的理解,发现AI可能遗漏的隐性风险。同时,对AI判定为“低风险”的内容进行随机抽样检查,以验证AI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并及时发现模型漂移或新的风险模式。专家委员会终审(第三道防线): 对于涉及科学原理、法律合规、重大品牌形象、伦理道德等高敏感内容,则需引入由内部资深技术人员、法务专家、品牌营销负责人,甚至外部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最终复核。他们将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进行把关,确保内容不仅符合常识和法律,更符合品牌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
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既能发挥AI的效率优势,又能有效弥补其在理解和判断上的不足,将人为疏漏和AI“幻觉”的风险降到最低。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动态学习、持续优化的审核生态系统。
风险管理:迭代与响应的“生命线”
最后,建立快速响应与迭代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在AI时代规避舆情风险的“生命线”。AI技术与舆情环境瞬息万变,审核SOP并非一劳永逸的静态文件,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进化、动态调整的有机体。
SOP的持续迭代与优化: 企业需定期评估并升级AI审核系统,使其能适应新的内容形式和潜在风险点。这包括:模型更新: 根据最新的数据和反馈,定期训练和优化AI审核模型,提升其识别准确率和覆盖范围。规则库扩充: 结合每次审核失败的案例和新的行业规范,及时更新常识库、敏感词库和审核规则。技术升级: 关注AI领域最新进展,引入更先进的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提升审核能力。高效的公关危机响应流程: 一旦出现类似“花生上树”的舆情,企业应迅速启动预案,争分夺秒地进行危机处理:第一时间响应: 24小时内下架问题内容,发布真诚且负责任的致歉声明,承认错误,并公开具体的整改措施。速度是危机公关的生命线。多渠道沟通: 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积极与消费者沟通,澄清误解,回应质疑。内部复盘与学习: 将每次危机转化为SOP优化的契机,深入分析失败原因,及时更新常识库和审核规则,形成闭环管理。例如,良品铺子此次事件后,应立即将“花生生长方式”等生物学常识加入其常识库,并强化对农产品类宣传图片的背景识别和工具匹配审核。法律合规前置: 在AI内容生成和审核的整个流程中,法务团队应前置介入,对可能存在的版权侵权、虚假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和指导。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识义务,避免因合规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
良品铺子“花生上树”的百万代价,是AI时代所有企业都应汲取的沉痛教训。AI是效率的加速器,但绝非责任的避风港。技术发展再快,也无法取代人类对常识的坚守和对伦理的敬畏。那些试图将责任推诿给“算法犯错”的企业,最终只会自食恶果。唯有构建起人机合力、层层把关的智能审核SOP,才能在AI浪潮中稳健航行,让品牌创新在合规与常识的基石上行稳致远。毕竟,法律不会接受“算法犯错”的辩解——品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人类自己。
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