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猎云精选;文 / 邵延港
时隔六年,那个令人意外的组合又出现了。
6 月 23 日,由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出资 30 亿,在上海成立"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将专注于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这也宣告共享出行平台哈啰,正式进军 Robotaxi 赛道。
这已经是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的第二次合作了。早在 2019 年,哈啰、宁德时代及蚂蚁就联手成立小哈换电。两次合作的背后,都是哈啰战略升级的起点,前一次是两轮车的换电业务,而这一次是四轮车的自动驾驶。
在中国的 Robotaxi 市场上,入局者多是技术公司或者汽车厂商。在 AI 时代,哈啰作为出行平台,也准备跨一次界。哈啰 Robotaxi 业务以"造父"命名,因为"造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具有高超的驾车技艺。
Robotaxi 行业正在加速落地,开拓城池成为参与者们的主要任务。如今 Robotaxi 的技术路线已经在市场上进行了验证,商业化落地已经开始,技术已经不是障碍。这一次,哈啰 CEO 杨磊亲自带队,哈啰该如何破局,又能否后来居上?
30 亿起手,哈啰将再跨界
据了解,哈啰、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已于今年 4 月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哈啰将携手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基于各自技术和资源优势,合作研发 L4 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提升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推进商业化应用和生态建设。
三家大厂出资 30 亿,助力哈啰进军 Robotaxi。按照上述协议,蚂蚁集团将依靠近年来对 AI 基础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在大模型、强化学习、具身智能等领域,以及在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经验,为哈啰发展自动驾驶业务提供支持。宁德时代则通过动力电池技术、智能滑板底盘技术,支持底盘与智驾模块的深度集成,为自动驾驶提供安全底座。
哈啰从共享两轮车起家,近年来将业务生态拓展至顺风车、租车等四轮车领域。如今,在四轮车领域,哈啰将布局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
十年来,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迭代,从数据驱动发展到到端到端,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国内 Robotaxi 厂商主要包括传统车企、科技公司及出行平台三类主体。车企方面已经有上汽的享道 Robotaxi、特斯拉 Robotaxi,广汽如祺出行等,科技公司方面则有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出行平台中滴滴早已设立自动驾驶团队。
毫无疑问地是,以上三类主体在布局 Robotaxi 时都面临了巨额资金投入,甚至高昂的试错成本。从哈啰 2021 年向美国纳斯达克递交的申请资料来看,2018 年至 2020 年累计亏损 50 亿的共享出行巨头的哈啰,还在面临着盈利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从计划冲刺纳斯达克之后的四年里,哈啰的上市进度犹如沉入水中,直到今年 3 月,哈啰入主 A 股上市公司永安行,市场出现哈啰将借壳上市的传闻。
尽管哈啰当前财务情况未公开,但从哈啰近年来的业务拓展和核心业务两轮车市场的竞争情况,也能看出哈啰造血能力的欠缺。
因此哈啰高调入局 Robotaxi,叫上了老搭档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这一次,以 30 亿起手,再次跨界。
从运维切入,打造 Robotaxi 聚合平台
毫无疑问,哈啰此时入局,正站在行业更高的起点上。
哈啰 Robotaxi 业务首席科学家 Yolanda 认为,"随着技术路线的不断更新迭代,技术不会作为商业化落地的主要障碍。"
哈啰为进军 Robotaxi,已经搭建了一个近百人的团队。Yolanda 称哈啰 CEO 目前专注在 Robotaxi 业务上,担任"造父"的 CEO,Yolanda 则是今年刚加入到哈啰的 Robotaxi。
据悉,Yolanda 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拥有 10 年以上智能驾驶领域工作经验,曾在美国特斯拉无人驾驶核心研发团队任职,从零开始参与构建 Tesla Autopilot 系统。此前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California PATH 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出任美国 DeepDrive 高级理事。
对于加入哈啰 Robotaxi,Yolanda 表示:"两轮车更像是低阶段的智能体,更多是靠体系平台技术在做运营和运维,包括平台调度。所以,我觉得哈啰在这一端是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吸引我加入的一个地方。"
作为出行平台,哈啰业务已经涉及两轮车和四轮车,哈啰则是希望利用在出行和运维端的优势,切入到 Robotaxi 赛道。
据悉,哈啰近年来持续深化出行业务,并推动 AI 在出行领域的深度应用,为进入 Robotaxi 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如 AI 运维调度,高精度定位和地理围栏等。近些年在电动两轮车换电业务方面,积累了电池管理、能源管理、用户行为预测以及安全等级等方面的技术,也为进军 Robotaxi 奠定了基础。
在技术路线上,哈啰更希望在系统上实现安全冗余,会在纯视觉路线和多传感器路线上打造一个双能驱动的路线。
" ALL IN 全球化"是哈啰 Robotaxi 的基础基调,在最初的三年,会在国内为主,逐步与各个城市展开紧密对接,未来着眼全球化。
据 Yolanda 透露,现阶段,哈啰一方面通过接入运营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另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外车企洽谈合作,共同打造专属的 Robotaxi 车型。
哈啰计划打造一个多层级可接入的运营平台,适配不同车型以及公司。对于接入运营平台的公司,提供运维体系以摊销运营商成本,同时提供充换电、清洁维护、停车场以及维修点等服务,实现人员和资源的复用。
更重要的是,哈啰与已经开展 Robotaxi 运营合作的伙伴,通过运力接入的方式能够合并到哈啰的运营平台上,为乘客提供一站式的 Robotaxi 的用车体验。
三年落地商业化,差异化能否让哈啰后发先至?
在 L4 级无人驾驶产业链上,无论是算法层面,还是硬件技术层面,行业已经跑出一批佼佼者。叠加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地,普通消费者对于无人驾驶的接受程度都比以往提高了多个等级。
对于当前的 Robotaxi 市场来说,无人驾驶车辆密度还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单车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则是隐形的运维成本。按照行业发展趋势,前装量产规模落地,单车成本还会降低,专业的运维厂商入局,会加快 Robotaxi 的落地。
而作为新入局者,行业先驱已经铺开战场,哈啰则是提出了差异化竞争的思路。
Yolanda 表示,"哈啰会先打造一个多层次可接入的 Robotaxi 运营平台,能够适配不同车企。未来,哈啰也会联合车企打造更适合哈啰平台的自动驾驶车辆。希望三年内实现商业化,逐渐发展海外业务,并加速 UE 打平。"
哈啰 Robotaxi 团队今年的任务一是积极拓展城市布局,二是携手多方 Robotaxi 参与者,做大市场蛋糕。
以出行平台的角色入场,本身就带有差异化。
在 Robotaxi 多年的发展路径探索中,车企、科技公司和出行平台这三个强势参与者,似乎已经组成一个闭环。每一辆 Robotaxi 都能看到三方的身影。
不只有国内,国外的 Waymo 要推行 Robotaxi 服务,首要路径就是与 Uber 合作。滴滴自动驾驶布局多年,选择的也是一条"车企—技术平台—出行平台"的闭环路径。
哈啰的切入点本身就带有行业差异化。只不过,哈啰的当前的差异化是整合行业资源,聚合其他 Robotaxi 平台,将自己放在运营的角色上。
但这种方式,也让经过市场验证才能知道是否有效。
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