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沪指冲破3500点心理关口时,散户们还在犹豫观望;三个月后融资余额重返1.9万亿,同一批投资者却开始疯狂加杠杆。7月21日的数据显示,A股融资余额单日激增154亿元,融资买入额占比时隔四个月重回10%阈值,这场由散户主导的杠杆游戏正进入危险而迷人的高潮阶段。
八连升背后的散户心态逆转
7月7日至17日的融资余额八连升,累计净流入510亿元,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散户群体的集体心理蜕变。国金证券数据显示,两融和龙虎榜买入共识度均升至年内高点,个人投资者成为市场主要增量来源。对比3月与7月两融数据,市场情绪完成从谨慎到亢奋的转身——3500点时散户担忧"站岗",突破后反而加速追涨。
这种反转符合行为金融学的经典模式:投资者往往在市场突破关键点位后产生"错失恐惧",此前观望的资金在赚钱效应驱动下集中入场。7月21日融资买入额1776.88亿元创3月中旬以来新高,印证了这种情绪转变的强度。
杠杆资金的"科技股狂欢"
新易盛、中际旭创等个股7月获融资净买入超10亿元,揭示出散户风险偏好的三大特征变化:首先是投资标的从宽基指数转向高弹性科技股,AI、光模块等赛道成为杠杆资金主攻方向;其次是杠杆使用力度加大,融资买入占比突破10%的警戒线;最后是羊群效应显现,龙虎榜交易热度与两融数据形成共振。
行业ETF持续流入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与宽基ETF持续流出形成鲜明对比,科技主题ETF吸引大量资金,显示散户正放弃分散配置,集中押注科技成长主线。这种高度一致的预期虽然推升行情,但也埋下流动性风险的隐患。
脆弱与韧性并存的杠杆生态
3月7日融资余额单日回落0.5%后快速反弹的案例,完美诠释杠杆资金"急跌缓涨"的特性。一方面,融资盘平仓线压力可能引发连锁抛售,3月急跌时部分个股出现融资盘踩踏;另一方面,场外资金"逢跌加仓"形成托底效应,使得调整周期明显缩短。
与2015年杠杆牛相比,当前市场呈现结构性差异。资金集中涌入科技领域,信息技术、工业、材料三大行业融资买入额占比超六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成为核心抓手。这种集中度既强化了主线行情,也放大了板块波动风险。
给狂热杠杆者的三面镜子
面对融资余额重返1.9万亿的狂热,投资者需要三面镜子保持清醒:政策镜需关注两融标的动态调整机制,过热板块可能面临监管降温;数据镜显示成交股数1518亿股、市值换手率4.45%等指标已现短期过热信号;历史镜则提醒2021年9月两融余额触及1.9万亿后,市场曾经历显著回调。
杠杆游戏中的生存法则
参与杠杆行情必须严守纪律:融资仓位不宜超过总资产20%,参照3月急跌案例制定止损预案,避免情绪化操作。投资方向应聚焦融资客与机构形成共识的科技细分领域,但需警惕成交额1.93万亿、南向资金1628亿港元等数据背后的情绪过热风险。
杠杆是双刃剑,1.9万亿既是市场活力的证明,也可能是风险的预兆。当融资买入占比突破10%阈值时,理性投资者该做的不是跟随羊群,而是检查自己的安全边际。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配资股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